【我的乡村我的家】水美蓼泉
【村名由来】
蓼泉村因境内有蓼泉城,故日“蓼泉”。据史志记载,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西凉蓼泉大战就发生在此地,北凉王沮渠蒙斩杀西凉王李歆,西凉国亡。唐设蓼泉守捉之职,始筑蓼泉城堡。明万历元年(1573年)扩建抚夷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抚彝厅通判高沅领帑重修蓼泉城(抚彝城)。取名“抚彝”寓有绥靖安抚少数民族之意。清同治朝贡生鸭翅人申缅胥在蓼泉书院任教时赋《蓼泉清波》日:“红蓼稀疏,浅水五尺。不染一尘,游鳞可数”寓蓼泉之域,泉多水旺,水草茂盛,遂以“蓼泉”命城名,蓼泉的“蓼”指蓼草。
【村庄档案】
蓼泉村,地处蓼泉镇集镇中心,下辖20个合作社,786户2535人,乡村耕地面积9206.9亩,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711元。
蓼泉,是一个如歌一般优美的地方。听上辈人说,蓼泉古城高耸巍峨,城内“重闓楼橹毕具”,青砖砌成的东西城门,配有铁页裹就的巨幅门扇,县城“凭陵黑水”“雄峙天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蓼泉境内,堡寨寺观,比比皆是,有高脊青瓦、飞檐斗拱的城隍庙,有雕梁画栋、藏龙卧凤的龙王宫,还有骡子楼、西关楼等等。清代蓼泉贡生马世伟的《抚彝四景吟》:“撷色千畴铺郭外,书声五夜彻城中。”县城之外,阡陌纵横,商旅不绝;农田肥美,鸟语花香,放眼四望,美不胜收。清代鸭翅贡生申缅胥《蓼泉清波》云:“红蓼稀疏,浅水五尺,不染一尘,游鱼可数。”清抚彝厅通判谢廷镛《抚彝抒怀》云:“榆柳层层蔽原限,柜秠翼翼储囷箱,文章粉泽已浓郁,武艺材官尤厥张”……凡到蓼泉的文人骚客,莫不对这片土地迷人景色由衷赞叹,热情讴歌。
伴随着春的播种、夏的洗礼、秋的沉淀,冬的凝聚,蓼泉村群众见证了村庄的蝶变。看,东家的大田里上足了农家肥,又多锄了几遍,就好像额外受到了雨水的眷顾,庄稼长得很壮实,一棵棵谷穗低着沉甸甸的头,好似向勤劳的主人鞠躬。西家的主人像疼爱女儿一样精心打扮着门前的菜园,多施肥,常浇水,一个个小果实都露出可爱的脸蛋,微笑着向主人招手。听,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吹响了,东坳里的撂荒田,建起了玉米制种示范基地。瞧,昔日的土庄子摇身一变,成了仿古式的农家小院,群众们的眼睛一下子瞪圆了。
走进蓼泉村,处处呈现祥和气息:碧空如洗的村庄,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欢声笑语的老人……村子里处处彰显文明小细节:路两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道路灯杆上的“孝老爱亲”宣传牌、“孝廉文化”主题手绘墙……蓼泉村持续做好“一老一小一困”关爱服务行动,志愿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自从村上进行了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集体经济发展方向更清了,动力也更足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2022年,蓼泉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村级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成立了蓼丰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以“五统一”运营模式流转土地面积565亩,种植陇春40号、富硒黑小麦等,黄澄澄、金灿灿的麦粒堆满了粮仓。
“寸草不生、风吹沙起”是南沙窝当时真实的写照,如今风沙漫天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绿色。“原来这里是大片的沙漠,一刮风,渠道都被填没了。现在放眼望去是牛羊满圈的生态养殖循环产业园区,风沙再也刮不起来了,曾经避之不及的乱坟岗变成了聚焦发展潜能的幸福湾。”奋斗缚“黄龙”,沙窝变“金窝”。在一望无际的荒滩上,现代化牛舍整齐排列、饲草银行拔地而起,农民们聚在一起,谈论着苜蓿、牛、羊的长势,“以畜定草、以养促调、以调带种、草畜互动”的循环发展模式正在步入正轨……一幅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蓝图”已然绘就,此时的蓼泉村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朝着“产业增效、集体创收、村民致富”这一目标奋勇前行。(勾媛媛)
编辑:刘 颖
审核:徐 焘